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自幼就喜欢在床头放上一两本书,透过橘黄色的灯光,细细品味书中主人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中渐渐睡去。灵魂在品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长,直至成熟起来。
何谓读书?何谓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史书,以使己明智;读诸子百家,以思圆行方。不同的书带给读者的是不同的心灵碰撞,但同样的是自身得到的升华,是与物质世界相对的精神财富。好的书籍就该像生活,可以没有波澜,却有恬淡;可以没有惊艳,却有优雅;可以没有中心,却有态度;可以没有呐喊,却有共识。
来到兴安法院上班已经有一段日子了,发现自己越发的静了下来,由浮到沉,是一种内心境界的沉,不再急躁不再虚幻,这是一种充实踏实的生活。或许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吧,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里的宝藏。这一座无价的宝藏就是书籍所赋予我的。
给自己总结出一条读书的规律:积极地读书,读积极的书,有系统地读书,读有系统的书。所谓积极地读书,是要有主动的读书态度,不能在别人逼的情况下才读书;而读积极的书,则是指书的内容,应该光明、向上、而不能消极、颓唐。至于最后两句话的意思,则是说应当先拟定一个读书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来,书的内容更应当选择有系统、有组织的,才能收到最佳的读书效果。运用这条规律感觉自己离书籍中的内涵、自己的梦想在慢慢踏实的靠近。作为法科学生,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法律人,扬善除恶,为构建一个和谐公正有序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更要必须去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丰盈自己的法律素养,如何从堆积如山的法条、书籍中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就如同“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你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一样,我必须走进书籍的灵魂,才能看到明亮的曙光。这样的读书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一种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读书让自己真正感受到快乐和丰盈。
读书有三境。有人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第一境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第二境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第三境地。
也有人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都对。第一境界用它比喻读书,都旨在说明读书要专注。 第二境界:旨在比喻读书求知须历经一个艰苦的过程,获得的是付出之后的大悟大彻。第三境界:用它比喻读书,旨在说明苦读后的收获与幸福。真佩服古人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来描绘读书的精华所在。而我则更欣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词来作为我读书的境界。不断汲取新的深入的知识,为自己的思想内涵注入新鲜的元素,需要我涉猎读书的各个领域,并深入到某几个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正像诗中说到的一样,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自己心灵这么清澈。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
读书很辛苦很累人,摆在读书人面前的是一重又一重的考验,知识的更新,时代的日新月异,就业竞争的压力等等。但是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人必须要经历磨练才能成长。人生只有三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等待,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实。奋斗不会老,老去的只是付出;希望不会老。老去的只是等待。活在当下,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做一枝有思想的“芦苇”,迎风傲立。即使路上没有花朵,我仍可以欣赏荒芜;即使读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仍可将上下而求索。
苏格拉底说过,只有一种善,即知识;也只有一种恶,即无知。做一个有知识的善人,读书才气,聚集一身,将正义、和谐、公正、有序,法普人间。坚定着自己最初的梦想走下去,与书为伴,向一名优秀的法律人迈出坚实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