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实务 > 调研成果
论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作者:黄恺 唐艳丽  发布时间:2011-08-30 08:48:12 打印 字号: | |

        [内容摘要]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十分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引发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有很多,其中因家庭教育缺陷,使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现在本篇将从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到导致家庭因素成为青少年犯罪重要原因进行浅析,过渡到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浅建。

       [关键词]

   家庭因素   青少年    犯罪    建议

       [正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青少年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最大。因此,家庭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上,必须得攻破家庭教育缺陷这条防线。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成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

  一、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1.家庭结构不完整。

       家庭作为社会的个体,出现了家庭结构和家长观念的双重失衡,使破裂家庭或单亲家庭大量出现,进而对青少年行为品德和人生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单亲家庭使青少年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方面,导致这些青少年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容易在情绪、品德、观念、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而且单亲家庭不像双亲家庭对子女会有严格的监督和完整的爱,往往会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和爱抚,致使他们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走上犯罪道路。如少年被告人王某在10岁时父母离异,其父母均再婚,将其留给外祖母照管,母亲将其送到私立学校上学,但一直不敢将其带回家中,父亲也对其不管不问。王某在2002年国庆节放假期间,因无处可去,便到同学家玩,后参与了抢劫犯罪。

        2.家庭关系不和谐。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既指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婚姻不和谐,经常发生冲突,容易导致子女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出现越轨、叛逆和仇视的行为。因为顺利的婚姻生活往往使父母无暇顾及子女的事,对子女失去控制,这种控制力量的减弱或消失正是青少年越轨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青少年在家中能和父母有良好的沟通,保持好的情感,他们会远离犯罪;如果被父母遗弃或者置之不理,在家中得不到安全感或情感上的满足和慰藉,就可能逃离家庭,在社会上寻求支持与认同。   

3.家庭气氛不和睦。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人格和情操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它既可能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可能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与家庭气氛有很大关系,家庭中的生活快乐程度、父母关爱、对父母的满意度等都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子女充分的关爱,将有助于子女减少越轨行为。但是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亲子间冲突不断,则子女的越轨行为倾向会较高。父母的关爱可以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成为子女的避风港。在一个经常充斥争吵和厮打的家庭中,孩子们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失望和仇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不健康,为逃避这种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如某少年被告人官某的父母关系不和,一见面就争吵、打架,后官某离家出走,参与盗窃作案。

       4 .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

        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父母,特别容易以不当的教养手段来教养子女,这样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就会身受父母的不当教养。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可以学得他人的某种行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不良习惯和不道德及违法行为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子女来说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

       5.教育方式不适当。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过于放纵、严厉或苛刻都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父母如果能做好监督的角色,将可以减少子女与不良少年的接触,进而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父母对子女的支持、鼓励和关爱越多,子女就越不容易出现越轨行为。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两种最普通的方式。父母单方面要求子女的较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只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溺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子女,而不多纠正他们人生当中的错误;以打骂的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和支持,只懂得施行权威和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这种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

       6.子女无人监护或监护不力。

孩子没有父母的呵护、教育、管束,在心理上会孤独、无望;在生理上会缺乏营养,;在感情上会放任、不满;在行动上会无束、无虑、放任自流。例如大部分农民工将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附给亲朋照应,有的干脆让孩子独立生活。孩子在无人照料、教育、管理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存在交友不慎、网吧的诱惑、行为的随便,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并非偶然。

 7.父母本身智力与身体的缺陷。

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

8.经济贫困的家庭。

在有些经济贫困的家庭,由于父母无稳定的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主要是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无暇教育子女。这些家庭中孩子中途缀学的较多,若是家中还有一个病人则更是雪 上加霜,债务累累。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的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男性青少年多以偷盗、诈骗为生,女性青少年则以卖淫为业,而且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难于改造。

       总之,随着当今社会的急剧变迁,特别是家庭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控制力日渐减弱,而青少年犯罪问题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变迁而激化。未成年人犯罪防范工作虽然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展开,但首先特别要从家庭展开。

  二、从家庭角度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一)家庭要负起青少年初次社会化的责任

家庭是承担青少年初次社会化天然的第一环节。确保家庭在青少年初次社会化中切实地发挥作用,是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家庭的初次社会作用,主要是正确教育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判断是否的能力。

   1.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对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进行培养和引导。这种观念和意识虽然是依靠个人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而逐渐形成,但父母的引导是不可缺少的。其次父母应当引导子女将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追求远大的目标和未来的成功。青少年的志向越高,投入程度会越高,越不会从事犯罪活动。再次父母应正视孩子的一些现实问题。青少年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发展顺利,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承受住外来的压力和自己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注意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承受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使孩子顺利度过人生的“危险期”。

        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和谐、融洽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父母应当为孩子确立行为准则,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父母应戒绝“不打不成器”的管教方式。应该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子女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3.加强亲子教育培训。

        青少年出现问题,虽然有来自外部世界的“引力”,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家庭内部的“推力”。家长的不当管教方式就是这种推力的一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但结果适得其反。可见提高家长的亲子教育水平,实在必要。为此各种社会组织应开办家长学校、家教讲座、家教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家长尽快提高家教能力,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家庭保护。

对青少年的家庭保护主要是指家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保护,具体表现为父母对教育、保护青少年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我国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有了规定每个父母都有应尽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必须行使法律赋予的某些保护青少年的特定权利并履行某些特定的义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履行监护和抚养职能。2.保证青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

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其核心在于预防。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 ,家庭的作用只是一方面。要建立起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防范体系,构筑起三道防线,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和互动,各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职,保证孩子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而且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和关注,使处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

   三、结语。

青少年犯罪现象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真正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从源头上来抓,即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具体的说就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做好教育工作,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做好帮教引导工作。此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和关爱贫困家庭也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式。

 

 

主要参考资料

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月北京第1版。
史焕章、武汉:《犯罪学概论》,华东政法学院编(19935月)。
阙贵善:《江西省青少年犯罪与综合治理》,载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12月第1 版。

王春光:《澳洲反家庭暴力法律机制及启示》,载于《法律适用》,2004年第10期。
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72日。

来源:兴安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余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