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他的19位同事因种种原因相继离开了开封法庭这个偏远的山区法庭,只有他像剑门关古蜀道旁的千年翠柏,笃定而专注,一直没挪窝;23年,他办案2450余件,无一被发改、投诉,无一不廉举报,群众称他是“开封的郭青天”,组织授予他“全国优秀法官”等30多项荣誉;23年,他背烂了10个背篼、磨坏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当地百姓亲切地叫他“背篼法官”,媒体夸他是“铁脚进村,躬身为民”,网友说“一个背篼背出了干群鱼水情深,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他,就是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人民法庭庭长——郭兴利。
是什么力量支撑起他如此坚定的为民之心,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年轻的法官将自己宝贵的23年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而无怨无悔,笔者认为“背篼法官”的这种持之以恒的司法为民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司法精髓精神已经深入他的心灵,那种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的心系人民群众的博爱情怀,那种感恩之情是他最大的动力,用他自己的话说,“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父亲对我的殷切期望,也是我对父老乡亲们的一份责任,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我离不开大山的百姓,这里,是我永远的家!”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家人的大爱情怀,它倾注了郭兴利执着的追求,迫使他为了老百姓的事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结。
俗话说: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而老百姓的事情就没有小事,都是大事,我们作为法官,定纷止争,化解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们的道义所在。人民群众将权力赋予给我们法官,就是希望我们为他们办实事的,处理群众身边的事情,特别是农村地区,鸡毛蒜皮的事情既繁琐又花费时间,为了一点点小事都会大动干戈,那种“争慌山卖水田”的事也会经常发生,特别是山区,一些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少数当事人甚至是“油盐不进”,要做好调解工作,绝非易事,但调解案件是我们定纷止争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一个案件处理的好坏,关键看处理的过程,方式方法,我们应寻找到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尽量做到案结事了。而我们的“背篼法官”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用心琢磨,老郭“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调解的工作经验:“四心、三把握、两书、一联动。”“四心”指耐心、细心、热心、公心;“三把握”指把握好调解的前提、把握好个案特点、把握好调解时机;“两书”指《调解预约书》和《执行告知书》;联动是与村社干部等人民调解员一起调解案件。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官,从事审判工作也有4年之久,有很多做法也运用于办案实践,也确实如老郭总结的“四心、三把握、两书、一联动”的做法相似,这样做虽然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经历,但办案效果确实很明显,基本能做到案结事了,彻底打开百姓的心结。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法院办理案件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基本路线,依靠群众来调查研究,查明案件事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司法为民,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真正体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俯首甘为孺子牛。真如郭兴利所说:“靠群众做群众的工作,事半功倍,没有他们,我啥事也做不了,啥事也做不好。”郭兴利认为,无论当事人怎么“犟”,他总有信服的人,让这些人来做工作,要容易得多。每次外出办案,老郭随身都带着一件“法宝”——一个小小的笔记本。翻开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辖区内所有村组干部、当地有威望的长者、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名字,每到一处审理或执行案子,郭兴利都会从裤兜里掏出这个小本子,邀请这些“名人”参与案件的审理与执行。老郭的这些做法,正是群众路线在基层法庭审判实践中的写照,基层是我们接触老百姓的地方,那里是案件发生的地方,很多事实和证据都在基层,在老百姓身边,作为办案的法官,如果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具体到群众身边去了解案件事实,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没有掌握纠纷的症结所在,又怎能找到解决纠纷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案件的处理当事人并不关注案件的结果是否对自己有利,而是关键在于案件的处理过程,如果我们真正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在田间地头,在老百姓的家里,在他们的身边,以案说法,适时进行必要的法制宣传教育,做到处理一案教育一大片的宣传效果,使当事人自己和身边的亲戚朋友、人民群众深入其境,将案件办的公正而透明,积在他们之间的怨气可能会顿时烟消云散,症结会迎刃而解,彻底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接受法院的处理,这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作用,真正体现司法为民,体现出孺子牛情怀。
总之,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需要我们所有的法官共同努力,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为了社会的和谐,甘愿做百姓的孺子牛,真正发挥出无私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做到情系于民,权用于民,利谋于民,为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鞠躬尽瘁而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