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出各种“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5”等。于是在河南,《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于2013年10月15日开始正式施行,办法规定“禁止使用外国人名和地名作地名”。
严格来说,河南省的这个办法其实并不新鲜。不但其他省份已出台过类似规定,而且事实上民政部1996年《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早就明确的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
这种“洋名”泛滥的现象,其实远不只发生在河南,远不只是地名而已。“洋名”一度是房地产领域的最爱,于是你身处中国,会惊喜地发现许多“洋楼盘”,一时间金分不清东西。当然其他许多领域的“洋名品牌”也同样如此。比如,此前曾被媒体披露的一些原本是国内品牌,却披上了“洋马甲”的“假洋奶粉”等等。
明明是身在拥有悠久历史文明和独特深厚文化,通行汉语的中华,为何身边充斥的却是大量“洋味”十足的“洋地名”“洋名牌”?显然,这绝不只是立法层面上的“命名规则”问题,它反映的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缺失。著名导演冯小刚曾谈到,在一些公司里,周围的同事都是中国人,但是大家却纷纷叫彼此的英文名,他们以为叫威廉姆斯、詹妮佛,住罗马花园说英语就有面子,其实不过是自卑罢了。
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要想禁止洋名,显然单靠一纸地名的“禁令”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从社会心理、人文精神层面着手,重塑再造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基于此的文化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