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文苑
读《黄河边的中国》有感
作者:杨琳  发布时间:2014-02-20 17:06:38 打印 字号: | |

读中国著名的学者曹锦清教授所著的《黄河边的中国》一书感受颇多,曹锦清先生用生动形象的文字,不时表现出对黄河边农民当前的困境,和对中国农村向何处去的迷茫。不仅体现了一个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深刻关注与思虑,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现状,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农村提供了坚实的思考背景。

《黄河边的中国》用真实的乡村话语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农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理的“门”。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必须是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的全方位的转型。

书中反应的我国农村现状十分严峻农民还是异常贫困基本限于能吃上白馍。一些地方竟依然保留着终年不吃菜的习惯。一般农民虽然盖起了新房,但里面空荡荡的,没有几样值钱的东西。多数农民生活的目标仍是一生积累,只为了盖房、娶亲这两件事同时,深受四害之苦自然灾害地方政府之害( 催粮征款、刮宫流产市场价格波动之害疾病之害如今农民最怕的就是生病,医疗费实在太贵,全家一人重病,这一家肯定要垮下去。)另外小农意识强烈,农村社会风气下降严重既富之后,吃喝嫖赌之风大盛

我们从书中大量触目惊心的现实中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中国大陆有两个中国:黄浦江边的中国充满机会、生机、繁荣、希望的土地;黄河边的中国:落后、贫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成堆。这是另一个中国,同样是真实的。两个中国对比如此强烈。记载称,50个中国富家的资产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300万百万富家的资产等于9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他们集中于大城市、沿海地区。一边是大都会,另一边则是黄土高坡;一边是城市,另一边是农村,两个中国并存是中国的国情。

“黄河边的中国”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可以提供无穷的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但是,两个中国的存在潜伏着危机,最严峻的是城乡差异、东西部差异所带来的危机。按国际惯用的基尼系数来衡量,计算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而城乡、东西部差异这些年来在不断地扩大,发展很不平衡,所以急需整合两个中国 。

从经济层面上看, “人多地少”这一最显著的中国国情就集中体现在农村。据推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城市化水平将约为60%,届时农村人口为6.4亿,其中劳动力为3.2亿。由于耕地面积将逐步减少,仍有庞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土地上。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安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其次,据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约为6.4亿吨,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粮食中长期的供需平衡,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进行解决的问题。再次,《黄河边的中国》反映了河南某些地方缺水的严重情况。在人地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正确处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从文化层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农村根深蒂固。这种历史传统对中国农村的影响构成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严重阻碍,《黄河边的中国》写道:“批判传统文化的旗帜只有在生活方式本身已开始变化之时方起作用;而主张‘保卫’或‘恢复’传统文化,则表明传统已不再是生活方式的有机内容,而当传统依然是绝大多数村民生活其内的一种生活方式时,无论是‘批判’还是‘恢复’,基本上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空谈。”

从政治层面上看,书中提到“在广大乡村,一方面是不能代表自我,另一方面是不让自我代表。这个‘不能’与‘不让’,依然是乡村社会政治意识与政治过程的基本内容。”表明中国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将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农村如何实现从“为民作主”过渡到真正的民主,从村民变为公民,从等级依附转变为平等合作协商,这仍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任务。

总之,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将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应持谨慎和务实的态度来对待农村问题,要注重在稳定中求发展。《黄河边的中国》整个的调查与叙述,唤起我们对乡村社会沉重的观察与思考,对农民农村的关注。

 

 

                               

来源:七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余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