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我来法院工作也一年有余,这一年多来接触到的司法实践工作无数次地触碰着我的心灵。而我感触最深的是,站在那一名名失足少年“法网”人生背后的人。
曾看到过一篇报道。讲述的是一名失足少年,因意气用事与将同学打成重伤,后同学抢救无效死亡。 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法官,常常与少年促膝谈心,反复开导他,要学会勇敢、学会坚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后来,失足少年的母亲逢人便说:"我的儿子很幸运,遇到一个比我更像妈妈的妈妈——詹红荔法官。”或许因为年少无知与冲动他不小心踏入“班房”,但也因为在迷途中遇见詹红荔这样一样法官而重新扬起青春的风帆。
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个如“詹红荔”一样的人民法官。请看为少年犯耕耘“心灵绿洲”,十年温情唤醒“迷途羔羊”的赵玲法官;请看一句句母爱般话语,一封封书信,一次次回访的张艳梅法官;请看为被生母抛弃的失足“女儿”四处求医,奔波长达五年之久的陈艳萍法官。她们用行动,甚至鲜血,生命推动着法治事业的航程,她们,都有一个共同而亲切的名字,那就是——法官妈妈。自然,那些呼唤着法官妈妈的人,也同样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失足少年。
每每想到这样的故事时,我的眼眶都会不经意间湿润,我对“法官”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信仰。同时,我也会问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假如我是当事人,假如我是故事中的失足少年何跟亮,我对法院对法官的期待又会是什么?
有人说,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能走出“立案难”这样的怪圈;有人说,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处理案件的是一个公正不阿的法官;也有人说,假如我是当事人,我希望案件的审理结果能做到绝对公平公正。
可我想说,公正不阿,公平公正这样的词汇是每个当事人对法院及法官的期待。而作为一名失足少年,除此之外,我对法院的期待会更多。因为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会犯错,错误或大或小,犯错的时机或年少或年长,但我觉得每个人至少有一次获得原谅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一书中提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或者“坏人”,并非所有的案犯都罪不可赦,从法律角度来说必须依法办事,但法律之外,有更多是我们可以做的。
而这个“更多”就是,我希望处理案件的法官的不止于对案件的公正了结,我更希望她能延伸到当事人案件之后的生活当中,能有情感上的理解和原谅、帮助和关怀,能让我从心底亲切地唤她一声“法官妈妈”。我想,或许就是未成年当事人内心对法官最深处的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