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冷暖,谁人自知,有时候,心态好了,一切都看得平淡了。
很小的时候,就听长辈们滔滔不绝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中国是个人情大国,走到哪都要懂那么些人情味的”,这句话伴随我到成年。
下班按照惯例坐着回家的班车,巴望窗外的眼睛突然聚焦在一幕场景之中,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昏迷不醒,旁边放着一些破旧的垃圾袋,老人衣着褴褛、破旧不堪,旁边有几个人在围观,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公交车刚好处在红灯期,整整4分钟,我看见的是周遭视而不见的路人。
刹那间,我联想到了一年前的自己,因为过马路遇见醉驾的司机,不偏不移的来了个结实的对撞,瞬间只觉得脑袋一“蒙”、倒在了地上,当时我正好处在马路的正中间,想那红绿灯过后,飞驰的车辆穿梭而来后果不堪设想。凭着仅有的意识,我努力让自己坐起来,然后一点一点移动着身体朝马路边爬过去,肇事者完全踪影全无,整个过程,我只能用余光看见朝我投来目光的人们。
其实我并不埋怨路边没有帮助我的人们,他们就如同“过电影”一般,都怀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毕竟事不关已,就如同今天看到这一幕的自己,也没有在下一站停车,这就是情与理之间的抉择,最终胜利的是理念。
诚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人治”时代,重人情轻道理的观念根深蒂固。也许正因为这样,“人情味儿”逐步形成了一种人的文化、社会的文化,甚至是国家、民族的文化。帝君主身边有宠臣,父母膝下有宠儿爱女,感情的亲疏,确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所见的世面越来越多,我觉得“人情味儿”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释放。所谓因为“人情”却“深受其害”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本身好心帮助了别人,却被别人倒打一耙,那种“有苦难言”、“好心没好报”的感觉自然是不好受的。那时,大多人的思想还是偏向于理性的思考,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才愿意帮助别人。
然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也可以想象深处危难时刻的人们,尤其看见自己的“希望”由近及远,那是怎样一种心情?所以对于中国这个悠久的“人情大国”,越来越提倡呼唤“良知”的重要性,尤其是那些受到别人帮助应该心存感激的人们,我始终相信,感情的亲疏将不会成为我们正确认知事物的障碍,情与理之间也并不难做出抉择。
中国人的美德是什么?拥有良知懂得感恩的人,这样也就避免太多的人在情与理开始抉择。
将“重理性轻人情”逐渐发展为“重人情轻理性”,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或许这条路十分漫长、也十分难行,但是只要拥有决心、拥有魄力,必定会将这条真理之路走远、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