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电影档鏖战近一个月,几位选手的实力已经完全显现。有先发优势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依旧领先,《爵迹》的高话题性也给影片带来不少票房。不过有一部电影,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完成了逆袭,那就是《湄公河行动》。
电影《湄公河行动》在票房和口碑上的成功,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在“鲜肉扎堆,烂片成群”的国产电影市场环境里,它至少说明了一个这样的道理:质量过硬,才是最重要的。这部用大片质感与商业元素包裹而成的主旋律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为华语电影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
一、严格还原真实事件
电影取材于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惨案”,该案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强烈关注。电影中许多情节都是根据真实的情况改编甚至还原而成,对于那些此前就曾关注过该案件的观众而言,一想到银幕上那些故事情节都曾真实发生过,内心的震撼是非常强烈的,而整个事件也非常具有警示和教育意义。
影片拍摄时还邀请了时任公安部禁毒局局长的刘跃进作为特别顾问,导演林超贤也在筹备影片的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绝密的第一手资料,而林超贤还曾经亲自前往“贩毒村”考察,影片主演还进行了长时间的专业军事训练,让角色更有说服力,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无论是故事的背景交待、情节的铺陈设置,还是氛围的营造、节奏的把握、画面的质感,尤其是人物的塑造,都很好地表现了其真实性。即便是此前对该案件没有多少了解的观众,也会在看完电影之后,内心受到一种强烈的冲击。
二、 准确把握细节与尺度
早在林超贤导演开始筹备该电影项目之前,博纳影业就已经开始着手相关的资料搜集工作。当林超贤开始筹备电影,首先拿到的,便是几十万字的录音和视频资料。基于这些厚实的资料,导演林超贤对电影做了许多细节上的工作。但也有出于“过审”的考虑,而对一些情节做了细节上的调整。比如彭于晏为替女友复仇私下射杀毒贩的情节,这在通常的“审查”下,是很不合适的。但林超贤在争取保留这个情节的时候,采取的方式就是不直接拍彭于晏射杀毒贩,而是借助赶到现场的张涵予的惊恐表情来表现。而由此也可以看到本片的另一大亮点:尺度的突破。
除了射杀毒贩的情节,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湄公河行动》还有不少“大尺度”的表现:画面上,水中打捞上来的浮尸、爆炸后的肢体飞散、匕首穿喉而过的鲜血、各种伤口皮肉翻开等等,血腥暴力的程度一点都不“委婉”;语言上,飙脏话的次数可不比一些好莱坞电影少;一些以往被认为“政治不正确”的情节也有不少,比如暴力逼供、枪击儿童以及前面提到的私自处决嫌犯等等。这些“大尺度”的突破,显然让本片与以往的那些“又红又专”的“主旋律样板片”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不仅没有减淡观众对缉毒警察的“英雄崇拜”之情,更多了几分真实感,在体会现实残酷的同时,也增加了对“远离毒品”的认识、增加了对缉毒警察的敬意。观众们在感受到毒贩的冷血残酷之余,也会从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警察身上感受到英雄的力量。
三、 鲜活生动的人物设定
张涵予饰演的高刚,原型叫李晋波,现实生活里就是一名缉毒警察。他参与了对“10.5湄公河惨案”主犯糯康的抓捕行动,是真正与毒贩战斗过的人。他在电影中的设定十分符合国人传统中的英雄形象,面对困难排除万难,利用现有条件出色完成任务。彭于晏饰演的方新武,原型叫柯占军,也是一名真正的缉毒警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不幸牺牲了。但他的角色设定却要算是国产警匪故事中的一个异类了,他不是传统的伟光正形象,拥有一个灰暗的过往,独自深入敌人腹地,但这让他多了一分孤胆英雄的气质。
大多数看过《湄公河行动》的人,在看到方新武牺牲的结局时,内心是悲伤的。甚至那只非常勇猛的缉毒犬啸天的死,也让不少观众落下了眼泪。怎么能不感动呢?当我们看着电影所呈现的那些非常紧张、凶险甚至残酷的情节时,我们不会因为它只是电影而不屑一顾,反倒会因为它的真实性而感到背脊一凉之余,收获更多对缉毒警察的敬意,以及对毒贩的恨意。整部电影虽然没有做过多的煽情,甚至在表达情感方面显得比较克制而隐忍,但作为观众,我们会为之感动,为之落泪,因为,他们的确值得我们去感动与致敬。
一个悲伤的事实是,有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有超过200名的缉毒警在执行任务中负伤或牺牲。那些缉毒警大多都还年轻,有自己的爱人,有自己的理想,但一旦面对任务,都义不容辞,哪怕冒着生命危险。现实里的高刚、方新武还有很多,他们可能正在执行任务,可能正在经历危险,为了保障大多数人民的安宁生活,他们奋战在大多数人并不知晓的前线,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惨烈,比电影中能展现的要多得多。很感谢有优秀的电影团队将这这起案件改编成精彩的电影,让大众有机会了解到那些看不见的故事。突然想起张涵予写在微博的那一句:“你不歌颂,这世界上就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没人知道他们为了保卫我们的国民安全做出了怎样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