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碧云研究案件材料
图为陈碧云为当事人进行释法析理
图为在陈碧云调解下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2009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进入法院系统工作。2012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审判业务庭工作,现任桂林市象山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截止2020年7月,陈碧云法官审理了1000多起民事案件。
今年已经是陈碧云法官成为法院工作人员的第11年。这11年以来,新人来,旧人走,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共处的同事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她那公正执法、司法为民的初心。从一个懵懂羞涩的年轻人到一个成熟而稳重的年份,她身上现在已经是“庄严的灰色”,11年的法院生涯给陈碧云法官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感受。
耐得住寂寞,牢记初心使命。
在很多人的眼中,法官是很神圣的职业,威严而神秘,坐在审判席上,说说话、敲敲法槌就可以审案判案。也有人说,法官是寂寞的,她可以聆听当事人的诉说却不能随意向他人诉说。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看法官在案件中的说理论述,都是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流露。几年的书记员生涯,日复一日的排期、送达、开庭、校对裁判文书等工作,她依然每天充满了干劲,忙得不亦乐乎。书记员生涯短暂而又忙碌,劳累而又快乐。2012年,陈碧云成为了一名助理审判员,开始了她的法官生涯。身披法袍、手握法槌让她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所在,她告诫自己要让群众感受到法院的温暖,感受到司法正义所在。
践行司法为民,群众满意是她工作的动力。
在法院工作的这些年来,陈碧云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民事案件,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但她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将为人民服务、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放在心头。
回首陈碧云法官的办案工作,每一个案件她都以认真、严谨而又不失温情的态度去对待。
2017年,陈碧云法官主办了九起原告系房屋拆迁居民与被告系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拆迁安置过渡费引起的纠纷案件,该案件的当事人原先已经发生过纠纷诉至法院,此次纠纷再起,拆迁户们情绪非常激动,并表示要到信访局、拆迁办等多家部门上访。作为诉调团队成员的陈碧云法官得知这一情况之后,积极与双方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讲解、安抚当事人的情绪。陈碧云法官耐心细致地做好庭前调解工作,本着“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法官是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着想,是真正为他们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原则,通过背对背、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积极促进双方的调解,及时为当事人进行答疑解惑,在陈碧云法官的耐心释法、讲法的过程中,情绪异常激动的拆迁户们情绪也逐渐恢复平静,听取了法官的意见,在法官的主持下拆迁户与房产开发公司握手言和达成了房屋拆迁安置补偿调解协议。这起极易引发群体性矛盾的案件,得以握手言和。此次矛盾的成功化解在确保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及案件质量的基础上,于立案前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极大的节约了成本、时间以及司法资源,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及时有效的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司法工作效率和司法公信与权威。
在面对社会突发疫情,而案件亟需处理的情况下,陈碧云法官秉着“定纷止争,促进和谐”的理念,做到了案结事了。记得今年2月份陈碧云法官办理的一件合伙协议纠纷的案件,该案件的两名被告是其中一名原告的侄子、侄女,双方当事人是同村的老乡,共同合资经营一家公司。因为双方对公司的发展理念有所不同,原告与被告于2018年8月协商退出公司并签订《退股协议》,约定被告向原告支付45万元股份款,并且将约55万元的经营货款欠账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分给公司股东。但是签订协议之后,被告未按照协议的约定支付经营货款,只是支付股份转让款。原告多次向被告催要货款,但是被告均推诿拒付,原告无奈之下只好将昔日的工作伙伴起诉至法院。由于当时正值疫情防控工作的关键时刻,为了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结合防疫工作的需要。陈碧云法官了解案情之后,抗疫、审判两不误,立即打电话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调和亲情,释明法律,在陈碧云法官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被告愿意主动履行协议,原告也愿意小事化无,在当日向法院递交了撤诉申请,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还是那句老话:家和才能万事兴。
作为民事审判庭的副庭长,陈碧云法官不仅要做好案件办理,还需要带头做好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指标工作。工作的繁忙,占去了陈碧云很多陪伴孩子的时光,她对此却没有丝毫的怨言,她一直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宗旨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不仅是陈碧云法官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是对事业和法律永葆热情的诠释。
心中有人民才能真正做到司法为民,而陈碧云法官正是以一丝不苟、认真工作的态度和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百姓的工作精神践行着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使当事人深切感受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这便是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最真挚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