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法官,打电话来是想告诉您,孩子们已经把说好的护理费给我了,多亏了你,太感谢了。”
十二月的天气越发寒冷,刚结束一场庭审的我,接到了陈阿公的电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因为我深知这通电话的背后,是曾经存在于这个家庭的裂隙正在慢慢愈合。
“我要起诉我的两个孩子!”
如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初见陈阿公的场景,拄着一根拐杖独自来到法庭的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要起诉我的两个孩子!我是真的没办法了……”在将其引导至调解室后,陈阿公的情绪仍十分激动,握着拐杖的手始终紧绷,而当干警询问其起诉相关材料时,他才稍显局促的表示自己并未准备纸质材料。
“没事,阿公,你慢慢讲,我们这边帮你整理。”我特地叫来干警帮忙整理陈阿公口述的诉求,在我的安抚下,陈阿公才逐渐放松下来,话匣子也逐渐打开。
原来陈阿公、刘阿婆是夫妻,陈阿公从小双目失明,而刘阿婆是哑巴,二人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2022年8月,刘阿婆因摔跤后身体不好,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由陈阿公照料其日常起居。但陈阿公在2023年2月发生交通事故,自身身体也每况愈下,已无法再独自照顾妻子,于是陈阿公雇佣了一名护工照顾夫妻二人,但因无经济收入难以长期维系。两兄弟对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也是多次沟通无果、争执不下,无奈之下陈阿公只好求助法院。
“法官你说,这老人的护理费是不是应该由子女来出?!”讲述中陈阿公的情绪愈发激动。我劝他把情绪稍稍冷静后,转而给两个儿子打了电话。不料,当二人得知陈阿公来法院起诉自己之后,同样也是情绪激动地表示:“我和他说不通,起诉就起诉吧,你们看着判……”电话里传来被挂掉的忙音,尖锐地如同这个家庭的关系。
“法官,我听你的”
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纠纷,简单的一纸判决往往无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尤其此案一端“牵着”的还是两位亟待赡养的高龄残障老人。
“阿公,您先回去,您的困难我们尽量帮您解决……”为方便案件后续与陈阿公联系,在征得其同意后,我在陈阿公手机的快捷拨号中存下了我的工作手机号,“有什么问题您随时联系我……”
考虑到陈阿公身体不便,我决定尝试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于是我拨通乡镇司法所负责人的电话。经过沟通协调,司法局同意对陈阿公提供司法援助,安排公益律师为陈阿公代理此次诉讼相关事宜。
另一方面,我也深知要解决老人的赡养“难题”,关键还是在于两个孩子。为此,我再次拨通了他们的电话。
“虽说我是家里老大,但我们从小就和我爸不亲,他特别固执,听不进别人的话……”“住得好好的,我爸他们非要搬出去,还要请护工,我们自己经济也比较困难……”
电话里,兄弟二人的情绪依旧激动,但我也捕捉到原来老人和兄弟二人的心结关键在于赡养方式的分歧。
找到症结所在,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于是我又联系陈阿公,告知已为其申请法律援助,届时会有公益律师帮助其整理相应诉讼材料。
在陈阿公连连的感谢声中,我趁热打铁地提到:“阿公,家和万事兴,两兄弟我已经再次联系过了,他们只是对赡养方式有不同意见,但父母子女间的亲情是割不断的,我们再好好沟通一下。”阿公沉默许久后的一句“嗯,法官,我听你的……”让我看到了调解成功的曙光。
“法官,你说得对,家和万事兴”
针对双方分歧点较大的赡养方式问题,我结合老人意愿、身体情况、孩子实际经济条件等逐项罗列,形成提纲。后续在与三方进行的二十余通电话中,我引导他们梳理问题表达各自诉求。
随着心扉逐渐打开,亲情的羁绊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人心,“爸,你和我妈年纪也大了,要注意身体……”我赶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引导三方各退一步。最终,两兄弟愿意履行相应义务,承诺将轮流照顾护理老人,并共同承担此前的医药费及护理费。
领取调解书的那天,陈阿公再次来到法庭,此时他的早已没有初见时的落寞。临走前,陈阿公对我说“李法官,你说得对,家和万事兴,谢谢你……”27通电话,不仅拨通了亲情,更托起了两位高龄残障老人的“老有所依”。
法官后记
赡养纠纷不同于其他案件,当事人情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正因如此,要想让矛盾得到彻底化解、亲情得以修复,就必须既懂法律、更懂人心。在27通电话的调解过程中,我见证了从冲突到和解的转变,就像是一束微光逐渐汇聚成海,照亮了彼此的心房,也温暖了整个法庭。
守护好万家和谐灯火,帮助当事人实现案结事了,切实感受到司法守护的温暖,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朴素愿望。